展览展示
Exhibition Encyclopedia
科普场馆建设正在迎来沉浸式体验新纪元
来源:北京筑彩展览展示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9.01 浏览人数: 人
2025年08月28日,南宁市职工AI科技教育体验馆正式开馆,这座由南宁市总工会与威盛电子联合打造的科普教育场馆,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集职工数字素养宣讲、AI科技体验、互动课堂与实践操作于一体,成为广西工会系统中首个面向广大职工的科普教育基地。
这不是孤例。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从大城市到县域社区,一场科普场馆建设的浪潮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根据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已建成超800家国家级科普基地,覆盖科技、农业、工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的多元化建设模式。
科普场馆建设的重要性与现状
科普场馆作为科学普及的核心载体,正经历从单一展示向多元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的关键阶段。2025-2030年,科普场馆将迎来政策红利释放、技术深度融合与市场需求升级的多重机遇。
国家层面通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每百万人拥有科技馆数量达1.5个”的目标,正推动科普基地从东部向中西部、从城市向县域延伸。以上海科技馆为例,其通过“馆校合作”项目服务超5000万人次学生,而浙江安吉“两山”科普基地则以“生态+科普”模式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近年来,科普场馆建设不仅关注规模扩张,更加注重内容体验与技术创新。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科普展陈,大大提升了互动性与沉浸感。北京天文馆引入VR技术打造“宇宙漫游”项目后,用户留存率提升40%;广东科学中心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优化展项布局,使参观时长延长30%。
创新设计理念打造沉浸式体验
现代科普场馆建设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展览展示模式,更加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成功的科普场馆设计不仅仅是展示科学知识的平台,更是通过互动、沉浸式体验来激发观众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场所。
在空间规划方面,当代科普场馆通常科学化地分配展示区、互动体验区、讲座区和休闲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以确保参观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体验到丰富多样的内容。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成为现代科普场馆建设的标准配置。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投影等先进技术,能够展示复杂的科学概念或未来的科技应用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的魅力。南宁市职工AI科技教育体验馆就采用了AI沉浸式体验和脑力意念控制等创新技术,让高新技术转化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学习体验。
多感官互动体验是现代科普场馆吸引观众、增强参与感的关键要素。通过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互动体验,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原理。触摸屏互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体验、动手实验区等都是常用的互动方式。

创新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普场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硬件设施,更与运营模式创新密切相关。一些创新实践表明,公益场馆运营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低投入与高效益的平衡。
海安市科技馆探索出“四两拨千斤”的成本控制法,以有限投入打造六大主题场馆。通过锚定“新、能、源”三大方向(政企合作创新、激发自主潜能、整合社会资源),持续开展品牌活动,并创新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服务策略,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
社区级小型科技馆建设也展现出创新活力。东营安宁社区星火科技馆创新性地以“种子”为主题,采用“教育+实践”模式,规划了“一厅一区一田”三大功能板块。主展厅设置种子科技展示和VR互动体验;生活体验区配备微型榨油机等实践设备;户外种植区提供半亩实践田供种植观察。
这种社区科普场馆建设虽然规模较小(室内外总面积约90㎡),但通过精准的主题定位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实现了高效的知识传播和科学普及效果,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优质科普服务。
内容策划与教育功能融合
科普场馆建设的核心在于展示内容的策划。科学知识本身可能较为抽象和枯燥,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巧妙的表达手段将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并且生动有趣。
科普教育中心的展厅主题应紧密围绕当前社会关心的科学问题或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如气候变化、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展厅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分为长期展和临时展,长期展涵盖基本科学原理和经典案例,临时展则可以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或重大科技事件。
在教育功能方面,基于展览资源开发教育活动已经成为科普场馆建设的标配,而教育活动的丰富程度也成为场馆能否吸引更多观众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场馆开始借助专业志愿者的力量,丰富活动内容,带动科普教育事业发展。
场馆与学校进行深度馆校合作也是有益的尝试,场馆可以通过教师培训的形式,将场馆资源系统性接入学校,再利用科学教师的力量开展更深入的教育活动。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就整合了旗下各个场馆的科学教育资源,推出“课堂科学”计划,面向全美基础教育的师生提供标准科学课程和配套教学资源。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科普场馆建设正在向智慧化、低碳化方向加速转型。预计到2026年,全国将建成200家以上“元宇宙科普馆”,VR/AR技术应用覆盖率达85%,线上参观人次占比提升至30%。
绿色建筑标准也全面普及,新建场馆100%符合节能要求,光伏发电、循环水系统普及率超60%。天津市人工湖科普教育基地就是通过生态友好型设计构建完整水生态系统,为科普教育提供真实场景,同时采用节能灯具、节水器具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内容生产专业化和IP化成为另一个重要趋势。科研机构与教育基地的成果转化通道更加畅通,头部平台年产出原创内容超10万条。例如,“科普中国”平台推出“恐龙复活”VR项目,用户复访率提升25%;上海科技馆与中科院合作开发“文物里的科学”研学课程,年营收超5000万元,凸显内容IP的商业价值。
未来几年,科普场馆建设还将迎来评价体系标准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教育部或将出台科普教育基地星级评定国家标准,从展陈质量、技术服务、社会影响等维度构建评估框架。同时,中国参与国际科普组织标准制定,推动“一带一路”科普教育联盟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
科普场馆建设不再只是简单地展示科技成果,而是成为连接科技与公众的桥梁,激发科学兴趣的培养皿,推动社会创新的催化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公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科普场馆建设将继续演化,为公众带来更加丰富、深入的科学体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重要作用。